在建筑行業(yè)打拼幾年后,許多人都會有種疲憊感——理想的工作始終找不到,現(xiàn)實與期望差距甚遠。或許你跳了幾家公司、轉了幾次職,依然感到不安與空虛;也可能你還沒踏出第一步,因為你不確定所謂「理想的建筑工作」到底是什么。
?
這不只是職業(yè)選擇的問題,更是一種心理困境。而英國心理分析師唐諾·溫尼考特(Donald Winnicott)在1950年代提出的理念,也許能帶來啟發(fā)。他曾觀察到許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越努力,反而越挫敗。不是因為他們做得不夠,而是因為他們太想“做對”、“做完美”。
?
為此,威尼科特提出了一個溫柔又實際的概念:「夠好的家長」(the good enough parent)。他認為,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,只需要情感穩(wěn)定、有意愿負責、能在多數(shù)時間做出理性判斷的父母。這種“夠好”的狀態(tài),反而能培養(yǎng)出能承受現(xiàn)實的孩子。
同樣的道理,也能套用在我們對工作的期待上。
?
「完美建筑工作」的幻象,正在吞噬我們
許多人對工作的幻想就像是對童年英雄的投射:要熱愛、要成就非凡、要不斷成長、要薪資誘人、還要有良師益友。但在建筑行業(yè),這些條件能同時滿足的工作屈指可數(shù)。
我們以為不斷跳槽就能靠近理想,但換了幾家公司后發(fā)現(xiàn),甲方的壓迫、業(yè)主的臨時變更、冗長的會議、無止盡的加班、對設計理念的妥協(xié)……每個地方都有問題。
問題不在于我們找錯了工作,而可能是我們對“好工作”的定義本身就太苛刻了。
?
什么是“夠好的建筑工作”?
如果我們用威尼科特的理念來看,“夠好的工作”不完美,但它有一些核心特質值得珍惜。以下是五個判斷一份工作是否“夠好”的面向,尤其適用于建筑行業(yè):
1. 它不完美,但你仍愿意投入
你可能每天都在處理瑣碎的技術圖紙,或是盯著預算表格反復校對;有時項目延期,工地混亂,團隊溝通困難。但你仍愿意早上醒來穿上工裝,或者坐進設計工作室,繼續(xù)做下去。不是因為它完美,而是因為它值得你去努力。
2. 它有現(xiàn)實的挫敗,也有小小的成就
建筑工作不可能沒有妥協(xié)。施工圖難免不被采納、創(chuàng)新設計可能被安全規(guī)范卡住、你可能無法主導一個完整案子。但偶爾,一棟由你主導的商辦大樓終于完工;一次結構優(yōu)化被團隊采用;或客戶說了聲“謝謝你”。這些小小的認可,就是繼續(xù)前行的動力。
3. 它能反映你的價值觀
建筑行業(yè)里,有些案子你可能接得很心虛:違建翻修、成本低廉卻壓榨工人的項目。但“夠好的工作”會讓你感受到職業(yè)道德被尊重。你可能正在參與老屋改造、社區(qū)營造、綠色建筑,又或者僅僅是一個愿意聽員工意見、尊重設計邏輯的公司。
4. 你在其中找到歸屬與關系
即便這個團隊偶爾也有內耗和意見不合,但你知道有幾位同事,是可以信任的伙伴;一起熬夜趕標案、一起扛工地雨天、一起拆解規(guī)范漏洞的經(jīng)歷,會在你心中留下溫暖的位置。一個有歸屬感的建筑工作,是“夠好”的重要指標。
5. 它允許你保有一點自我
工作不一定要成為全部的生活。如果一份建筑工作還允許你有時間進修、看展、陪家人、旅行、健身,哪怕只是讓你周末能睡飽一覺,那它就是幫你守住生活平衡的港口。不是所有“好工作”都必須全力燃燒。
?
真正的榮譽感,來自“我做到了”,而不是“我什么都能”
威尼科特指出,孩子之所以能成長,是因為他們必須在現(xiàn)實的不完美中學會調整。這和我們進入職場后的成長方式如出一轍。
建筑業(yè)常給人一種“要拼到底”的印象——要嘛燃盡熱情,要嘛就是失敗。但現(xiàn)實是:大多數(shù)建筑人不會登上封面,也不一定能一手塑造城市天際線。但他們每天都在一點一滴地建造這個社會的基礎——校舍、醫(yī)院、商場、公寓、橋梁……這些看似平凡的項目,撐起了成千上萬人的生活。
?
這不就是一種更成熟的尊嚴嗎?
我們不需要所有的努力都被喝采,也不需要所有設計都登上獎項。只要我們能在一份“夠好的工作”中持續(xù)成長、持續(xù)被認可、持續(xù)貢獻,我們就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